浙商在非洲,不仅有着超过百年的悠久历史,也已经成为中非合作和文化交流的一种现象。为充分展现浙商在非洲大陆创业发展的生动故事,总结分享浙商在非洲创新实践的经验模式,浙江工商大学中非经贸研究院、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联合推出“浙商在非洲”专题,并将结集出版《浙商在非洲》,以期为新时代的浙商走进非洲、创业非洲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张毓强
巨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振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
曾被评为"中央企业劳动模范"
当选"2019十大经济年度人物"
张毓强有两个身份:一个是央企骨干企业总裁,他所操盘的“中国巨石”是央企中国建材集团旗下一流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玻纤产量全球第一;另一个则是民企掌门,他一手创办的振石控股集团是百分百的优质民营企业,旗下拥有风电、特钢、物流等多个产业,恒石公司则隶属于振石控股集团。“巨石”和“恒石”总部都在浙江桐乡。
张毓强很早就形成了一个理念:先建市场,后建工厂。市场到一定规模后,就要考虑能不能在海外建厂。他认为国际化是对一家企业最大的褒奖,也是全面衡量一家企业成长的最重要指标。什么是国际化?国外没有工厂、没有团队,这不叫国际化,用好国外的人和资源,最后还让大家佩服你,这才是国际化。看待国际化的必然,要有大的发展视角。中国市场很大,但放在全球市场中去看,本身也是有限的,中国制造业这么大产能,不能全部靠国内市场来解决,国外市场不能丢,而且要加大以外供外的比重。对一家企业来说,“走出去”肯定有很多困难,但战略上一定是正确的。“走出去”要到人多的地方,有人才有市场,才有未来。
巨石埃及
“布局国际化”是巨石集团重要的发展战略规划,巨石埃及项目是巨石集团第三次创业的第一个海外基地项目,该项目建设是巨石集团国际化布局至为关键的一步。可项目刚开始建设,就刚好遭遇政局动荡。项目投资两三亿美元,要是泡汤谁都担不起责任。但张毓强把这份压力扛下来了,“当时我的想法就是义无反顾,一路向前,没有任何退路,如果打退堂鼓,前功尽弃,永远也别搞国际化了”,张毓强说。巨石集团走出国门建厂综合考虑了国内国际大环境。近年来,欧盟各国针对产自中国的玻纤产品陆续开展了反倾销、反补贴双反调查,有意打压中国玻纤产品的竞争力,通过在埃及建设玻璃纤维生产基地,可以很好地规避双反调查,规避欧盟等国的贸易保护行为。其次,通过海外建厂来可有效降低成本,包括关税、运费、资源成本等,并且有利于进一步打造巨石的国际品牌,可增强客户信心、让客户安心,具有深刻的战略意义。
在此背景下,巨石集团于2012年在埃及苏伊士经济特区设立巨石埃及玻璃纤维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62亿美元,其中巨石集团持有99%股权,巨石集团九江有限公司与巨石集团成都有限公司分别持有0.5%,总投资5.21亿美元,建设年产20万吨玻璃纤维池窑拉丝生产线。项目开工时间为2012年1月,投产时间为2013年12月。生产线建设完成之后,整个项目运行稳定,生产成本低,产品销售能够很好地覆盖整个欧洲市场,经济效益超预期。
恒石埃及
恒石公司是全球领先的中国风电基材生产商,客户涵盖世界和国内所有排名前十的风电整机及叶片制造商。2014年以前,恒石公司主要的生产基地在国内,采取“以内供外”的模式,供应国内外市场。2011年,欧盟对公司玻纤织物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虽然公司联合客户积极应诉并成功迫使欧盟在初裁之前撤诉,从而避免了对公司海外业务造成的影响,但却给公司今后的发展敲响了警钟。在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的大背景下,恒石公司改变经营策略,秉着“先建市场、后建工厂、靠近客户、贴近市场、以外供外”的投资理念,走“生产国际化、销售国际化”的新路子。
2014年12月,恒石公司在国家级境外合作区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泰达工业园内投资建设了风电织物生产基地——恒石埃及纤维织物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恒石埃及),主要生产玻璃纤维织物,运用于风力发电机叶片材料。恒石埃及纤维织物股份有限公司是恒石公司走出去的第一家控股子公司。历经几年的发展和产能扩充,产能由第一期的年产1万吨迅速提升至年产6万吨。目前,恒石埃及拥有员工477人,2020年营业收入约计2.89亿元。恒石埃及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在行业内信誉度和市场地位稳步提升。
张毓强“双石”非洲战略为浙江品牌企业高质量“走出去”,在全球布局提供了范例。“走出去”应该是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走出去,正是因为在国内有雄厚的实力、有深厚的基础,“双石”在海外发展才能“如鱼得水”。“双石”埃及项目在实现企业国际化产业布局、带动关联产业走出去的同时,也激发了当地的市场活力,有效地带动了当地的劳动力就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填补了埃及复合材料产业、风电产业链的空白,促进了埃及的工业化,真正达到“授人以渔”的效果,对推动中埃两国深化经贸领域合作起到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