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固然对企业经贸业务产生较大影响,但这属于一种不可抗的灾疫,能够得到国际社会和外商客户的理解和支持。疫情爆发以来,非洲各国均十分信任并积极支持我国的疫情防控,并给予了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涉非经贸企业应及时做好与非洲客商的沟通,对于面临违约的外贸订单,一方面要取得客商的理解与认同,另一方面向对方出具因疫情导致未能按时履约交货的不可抗力事实性证明,降低违约的法律风险。同时,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恢复生产”,根据订单缓急,借助机器换人、借助外部产能(包括国外代工),抓紧落实订单任务。
在疫情防控形势下,对人员流动的控制远远大于对商品流动的控制。以跨境电子商务为主要形式的数字贸易是中非经贸创新发展的大方向、新方向。最近三年来,在阿里巴巴EWTP等的倡导下,中非贸易数字化转型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的现代供应链管理技术深入应用。涉非企业,特别是一批中非经贸龙头企业、跨境电商平台企业应以此为契机,加快发展中非数字贸易,深入推进中非跨境电商,构建中非经贸的创新引擎。
本土化发展是我国国际经贸发展的基本方向,对贸易体系不完善、制造能力弱的非洲大陆来说,中国企业在非洲建立本土化的经贸、制造体系,无论对中非产能合作,还是中非经贸高质量发展,以及应对新冠疫情这样的突发事件,均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一个世纪以来,印度企业在非洲大陆扎根式的本土化发展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因此,面对这一次新冠疫情产生的后续影响,中国外经贸及制造企业要加快中非商贸、中国产能的本土化布局,特别是加快在尼日利亚、南非、埃塞俄比亚等非洲重点国家的市场和产业布局。
长期以来,中非商贸存在着结构不合理、总体质量不高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商品品牌价值低、商贸供应链体系不完善、商业模式传统落后、商贸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商贸服务能力弱等方面,产品的本土化制造和自主化品牌营销能力弱。因此,为实现中非经贸整体的高质量发展,有效防控外部风险,涉非企业应实施“精选品牌、精准营销、精英团队”的“三精”战略,走出以低价格占领低端市场的传统模式,走品牌化、精准化、服务化的中非商贸创新之路。
本次疫情对劳动密集型的生活消费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影响最大,而当前中非经贸也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的基础设施建设、小商品贸易和旅游交通领域。步入2020年代的中非贸易不仅要在商贸业态、商贸技术上转型升级,更需要开拓新的经贸投资领域。如借助非洲人口数量加快增长、人口年轻化的明显优势,大力发展具有科技含量、绿色生态的农产品深加工、数字经济行业、建材建筑行业等,积极投身非洲正大力发展的新型工业园和特色产业园,加快布局非洲本土商贸供应链和社区商业业态等等,通过多方面的创新,全面提升我国企业在非洲市场的品牌形象和竞争力。
疫情发生以来,商务部就指导纺织、轻工、五矿、食土、机电、医保等商会组织,通过无偿出具因疫情导致未能按时履约交货的不可抗力事实性证明、为企业提供必要的法律和信息服务等,协助我国外贸企业降低贸易风险。涉非外经贸企业同样可以通过商协会或行业联盟,一方面加强与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沟通联系,在特殊时期取得商务、海关、商检、物流等各级管理部门的特殊支持,同时,要通过建立中非供应链联盟、中非经贸服务共享平台、中非法律联合仲裁等,实施抱团出海的连横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