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哥拉首都罗安达的Kilamba新城工地上,河南杭萧的钢构架正将安哥拉国际会议中心托向天际;赞比亚卢萨卡郊外,中国建材工业园的水泥生产线吞吐着矿山的馈赠;尼日利亚埃多州,BUA集团日产6000吨熟料生产线上的窑尾塔架刚完成封顶仪式。这些相隔千里的坐标,共同勾勒出中国建材企业在非洲大地的钢铁版图。
早在2000年,中材建设便启动“走出去、站稳脚、塑品牌”战略,目光锁定了这片被称作“水泥建设最后处女地”的大陆。2006年,南非拉法基水泥日产2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成为中国建材叩开非洲市场的里程碑,从此拉开了产能合作的序幕。真正震动行业的则是2015年那张价值43.4亿美元的“非洲首富订单”——中材国际与丹格特水泥公司签约,在喀麦隆、埃塞俄比亚等七国同步开建七大水泥厂,新增产能2500万吨,相当于再造半个非洲水泥产业。时任中材国际海外工程部总经理李建华对此评价:“三到五年后非洲将成为公司新的业务增长点”,这句话在十年后的今天已被产能数据充分验证。
图源:中材建设与多米尼加公司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技术实力始终是这些企业扎根非洲的核心武器。面对德国洪堡、丹麦史密斯等国际巨头的竞争,中国建材凭借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式粉磨站实现降维打击——投资额降低50%,工期压缩至一年内,颠覆了传统水泥厂需20个月建设周期的行业认知。环保技术更成为破局关键:中材建设的布袋收尘系统让水泥厂洁净如面粉厂,成为改造非洲老旧工厂的“生态手术刀”;2025年中材节能中标泰国SCG集团的生物质电站项目,则将中国低碳技术从非洲辐射至整个新兴市场。在土耳其余热发电站、安哥拉钢结构地标等项目中,绿色技术标准已成为中国建材的新通行证。
当2025年7月南非副总统马沙蒂莱走进中建集团总部,他感谢的不仅是30年来参与建设的港口与道路,更强调“愿为企业在南发展创造更优政策环境”。这份信任源于中国建材独创的“钢铁友谊”模式:在赞比亚工业园,350公顷土地上不仅矗立着年产百万吨水泥线,更延伸出中企捐建的Nachitete医院、9公里Chifwema“幸福路”,将卢萨卡车程从1小时缩短至半小时;在中材建设的南非项目部,中国焊工培训出的当地技工比例超过劳工部要求,经济适用房替代铁皮屋的工程已从企业责任升华为民心纽带。
2025年成为中国建材非洲布局的“生态扩容年”,全球建材市场呈现鲜明的“双轨并行”特征。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结束过渡期后,2026年将对中国水泥、钢材征收5%-20%的碳关税,而新兴市场的基础建设浪潮仍在持续——非洲在建工程总价值突破4500亿美元,其中能源项目占3700亿,交通基建占2800亿。这非洲成为中国企业消化产能的关键出口。7月,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在伊斯坦布尔签署4条新能源玻璃生产线,将凯盛品牌的绿色材料工程嵌入欧亚非清洁能源链条;赞比亚国际贸易博览会上,中国建材工业园的水泥熟料与骨料产品拿下津巴布韦、莫桑比克等多国订单,从单一工厂升级为辐射东南部非洲的供应链枢纽;更值得关注的是临工集团落子坦桑尼亚的“厂商合作出海”模式——通过本土化服务公司实现技术研发与渠道资源的深度耦合,为建材装备业提供了可复制的出海范式。
中非桥跨境贸易服务平台在中国建材出海非洲进程中扮演着“数字赋能+生态服务”的双重桥梁角色,浙江工商大学中非经贸研究院院长、中非桥创始人赵浩兴教授则从浙江省数字贸易优势出发,为建材企业提出了特色化出海路径建议:
1、搭建“展贸一体”实体平台,破解落地难题。中非桥在非洲布局“海外展贸营销中心+海外仓”,为建材企业提供产品展示、仓储物流、本地分销等一站式服务。例如,在推动温州苍南建材五金、家居产品进入非洲时,中非桥通过南非展贸中心项目,整合企业的供应链资源,实现“前展后仓”的本地化运营,降低企业试错成本。
2、提供“数字+本土化”双轨服务。数字营销:通过自建“拉非客APP”和非洲网红、留学生资源,为建材企业定制品牌包装与跨境推广,精准触达非洲工程采购方和经销商;本土化支持:联合非洲本地创客、营销工程师团队,协助企业完成产品认证、渠道对接及售后体系建设,例如为建材企业匹配非洲基建项目需求。
3、推动产学研融合,输出“浙江模式”。依托浙江工商大学中非经贸研究院的智库资源,中非桥为建材企业提供非洲国别市场政策、标准合规等研究报告,并联合举办“浙商数智营销学堂”,培训企业数字化出海能力。典型案例包括指导杭萧钢构等企业与非洲属地化资源对接,提炼技术标准与管理方案。
二十年耕耘终成林荫。中国建材赞比亚工业园作为海外首个自营建材基地,已累计创造2亿美元产值、带动超万人就业;其“双滚筒筛新型设计专利”成为集团在非洲的首张技术名片。而2025年尼日利亚EDO3生产线、法国SPL粘土煅烧项目同步获得最终验收证书的场景,恰似中国标准被世界接纳的隐喻——当安哥拉国际会议中心的钢构在罗安达晨光中闪烁时,人们终将理解:这些由钢铁铸就的不仅是建筑,更是跨越大陆的信任之桥。
作者:浙江工商大学中非经贸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章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