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拥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现代化是非洲各国实现自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赞赏非洲国家、非洲联盟及各次区域组织在提升非洲农业现代化水平方面的努力和成就,但非洲农业发展依然面临资金紧缺、基础设施和农业设备匮乏、产业链供应链不完备、生产方式较落后等制约因素。中方愿进一步同非方探索中非农业合作新路径,和国际社会一道,帮助非洲实现非盟《2063年议程》、《非洲农业综合发展计划》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关目标。
一、深化中非农业发展战略对接和政策磋商
(一)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全面推进中非农业合作,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
(二)继续发挥中非农业合作论坛积极作用,今年11月将在中国海南省举办第二届中非农业合作论坛。推动中国—非盟农业合作委员会机制化运作。同非盟加快编制中非农业现代化合作规划。
(三)密切各层级人员互访,保持政府官员经常性接触,保证政策信息沟通顺畅。支持举办中非农业企业对话会,推动青年企业家、青年农民等不同主体加强交流合作,分享发展经验。
二、提升非洲农业产业链和产品附加值
(四)支持中国农业技术、基建和贸易企业联合参与“非洲共同农业园区(CAAPs)”项目建设,协同援非农业示范中心,以市场化方式帮扶非洲国家村镇培育特色农业产业,覆盖育种、制种、种植、加工、仓储、销售全产业链。
(五)支持中国企业按市场原则在非参与化肥、农药、小农机具等本地化生产,实现进口替代,提高农业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拓展涉农产业链。
(六)鼓励中非企业合作探索农业、畜牧业同生态友好型旅游业融合发展,建设运营农业生态观光园,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七)支持中非减贫发展伙伴联盟、中国在非企业社会责任联盟等平台,聚焦改善非洲国家城乡联通道路、农业服务设施、村镇级微型水利灌溉设施等小微惠农项目,打通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
三、加大中非农业技术合作
(八)鼓励中国农业科研院所在非洲不同区域组建联合研究中心或实验室,针对当地生态条件,开展适宜作物的种子品种研发、品比试验、制种高产试验等综合技术研究。
(九)继续向非洲派遣农业技术专家,依托中非现代农业技术交流示范和培训联合中心等平台,帮助非洲培养更多专业性农业人才,为非洲农业农村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四、加强中非农业科技创新合作
(十)成立中非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广泛吸纳中非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涉农企业等多主体,构建中非农业科技与产业协同发展平台。
(十一)在非建设遥感卫星中心、地学实验室、气象站等,加强可持续农业、节水灌溉、粮食减损、农业气候应变等领域科技合作。
(十二)共建中非农产品电商孵化培育中心,促进农业领域创业就业,借助电商等信息数字合作扩大非洲经济作物农产品市场。
(十三)加强中非蓝色经济合作,与非方进一步开展渔业、近海水产养殖、海洋生物技术产品等领域交流与合作。
五、提高中非农产品贸易便利化
(十四)加强中非检验检疫机制化合作,充实完善非洲农产品输华“绿色通道”,继续发挥中非经贸博览会等展会的促贸作用,持续扩大非洲农产品输华规模。
(十五)依托中国保税区和非洲国家自贸区双向联动的
新型贸易架构,试点开展粮农领域自贸合作,加大建设中非农产品跨境仓储、物流和集散中心,减少双方进出口壁垒。
(十六)鼓励通过订单农业等方式,加强企业与农户间直接合作。
六、保障非洲粮食安全
(十七)中非农业合作旨在帮助非洲实现粮食自给自足和自主可持续发展,非洲生产的粮食应优先保障非洲人民需要。
(十八)依托在非农业示范中心、农业产业园,在菌草、棉花、剑麻、烟草等收益较好的经济作物产业基础上,向粮食作物生产拓展,带动非洲粮食本土化生产。
(十九)帮助非洲建立若干杂交水稻、木薯、大豆等重点粮食产品生产基地、大型粮食仓储中心,有效提升一些非洲国家粮食安全自主保障能力。
(二十)中国将继续向非洲国家提供紧急人道主义粮食援助。
七、加强国际合作
(二十一)继续深化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国际农业发展基金框架下的合作。深度参与全球粮农治理国际机构、国际规则框架改革。
(二十二)在充分尊重非方意愿的基础上,继续同非洲绿色革命联盟、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国际竹藤组织、梅琳达·盖茨基金会、非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和金融机构加强合作。
(来源:外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