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中心
Report Center
首页  > 最新报告 > 中非经贸系列研究(八)| 非洲农产品进口中国的流通体系建设研究

中非经贸系列研究(八)| 非洲农产品进口中国的流通体系建设研究

 2022-07-06
 1831

在中非经贸快速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代,中非经贸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更显重要。浙江工商大学中非经贸研究院赵浩兴教授团队组织相关专业研究生进行了不同主题的专题研究,并在中非桥及研究院网站逐期推出。尽管略显稚嫩,但也希望能对从事相关中非经贸实践的人士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非洲农产品进口中国的流通体系建设研究

文| 谷东泽 赵浩兴 周盼佳
谷东泽: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国际商务硕士研究生
赵浩兴 :浙江工商大学中非经贸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
周盼佳:浙江工商大学中非经贸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导读


近年来,农业合作是中非经贸合作的重点领域。基于此背景,本文首先对国内进口非洲农产品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目前可能存在的问题。其次对中国数字化背景下农产品进口流通体系建设进行了分析。文章剖析了数字技术的发展对我国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的影响,分析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现状,指出当前流通体系中供给端,流通端,需求端的三大障碍。最后为实现非洲进口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数字化转型目标提出了建议。





一、背景

农业合作不仅是贸易促进工程中的重要内容,还是中非经贸合作的重点领域。受中非合作论坛机制有力推动,我国自非洲进口农产品总额整体上呈现递增的态势,尤其自2005年以来我国陆续扩大对非洲最不发达国家实施特惠税率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了我国自非洲进口农产品的规模。据ITC数据统计,2001年至2020年,中国自非洲进口农产品的贸易额由1.87亿美元增长至42.5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17.87%,已经成为非洲第二大农产品出口目的国。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创新与应用,数字技术逐渐向农业渗透为农产品流通供给侧改革供了良好契机。据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农村电商有近1300万家,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了2693亿元,农产品流通领域已形成数据驱动与科技赋能的趋势,农产品现代流通向数字化、智慧化转型是顺应时代变革的必然趋势。中国虽然已连续十二年成为非洲国家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但是中非贸易结构不平衡,非洲国家大量赤字等问题依然突出。尽管非洲农产品丰富、品质优良,譬如可可产量世界第1,尼日利亚花生产量世界排名第2,科特迪瓦腰果产量约占全球产量的20%,埃塞俄比亚是咖啡故乡,但是大部分非洲农产品主要流向了欧美市场,我国进口额仅为42.56亿美元,其中原因在于国内进口非洲农产品具有供给端流通端需求端三大障碍。


二、中国进口非洲农产品的现状和潜在问题

2.1 国内非洲农产品进口现状

中国作为农产品消费大国,与非洲在农业资源方面有很强的互补性。自2005年始,中国政府陆续对非洲多个不发达国家的4000余种进口商品实施零关税待遇,给非洲国家出口贸易带来积极影响。非洲出口食用农产品主要包括芝麻、花生、腰果、咖啡豆、调味料等。芝麻是非洲食用农产品输华贸易量最大的品种。其中,西非的尼日利亚、尼日尔、布基纳法索、多哥、马里、塞内加尔,东非的坦桑尼亚、莫桑比克以及乌干达芝麻生产发展迅速。有报告显示非洲国家芝麻产量已从1994/95年的40万吨上升到2016/17年的至少150万吨以上。非洲成为全球芝麻产量唯一增加而且增长最快的地区。其中埃塞俄比亚的芝麻产量已经超越中国、缅甸,成为全球芝麻生产重要的新兴国家。

200511日中国对非洲最不发达国家输华芝麻实行零关税政策以来,中国自非洲国家进口的芝麻数量快速增长。据中国海关统计,2005年中国芝麻进口量达15.4万吨。自非洲进口的芝麻数量占中国芝麻进口总量的85%,几乎全部来自埃塞俄比亚、苏丹、坦桑尼亚,并高度依赖埃塞俄比亚。

埃塞俄比亚已成为中国进口芝麻的最大来源地。2006年中国自埃塞俄比亚进口芝麻13.5万吨,占中国芝麻进口26.4万吨的51.1%2009年中国自埃塞俄比亚进口芝麻14万吨,占中国进口总量30.6万吨的45.8%2015年中国自埃塞俄比亚进口芝麻18.7万吨,占中国进口总量80.6万吨的23.2%。虽然近年埃塞俄比亚芝麻占中国的芝麻进口份额有所下降,但其供应量仍列中国芝麻进口来源国首位。

据有关方面初步统计,2016年中国进口芝麻93.3万吨、9.59亿美元,其中自非洲进口芝麻90.4万吨、9.3亿美元,占我国进口总量的96.9%,而自埃塞俄比亚进口的芝麻达30.4万吨、3.28亿美元,占自非洲进口总量的33.6%35.3%

20171至7月中国进口芝麻45.9万吨、4.6亿美元,其中自非洲进口芝麻44.3万吨、4.4亿美元,占我国进口总量的96.5%。其中自埃塞俄比亚进口芝麻13.1万吨、1.53亿美元,占自非洲进口总量的29.6%34.8%

2.2 非洲农产品进口流通体系存在的潜在问题

供给端问题

一是非洲农产品生产能力不足,加之对农业援助的依赖性较高导致非洲农产品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较差。二是非洲农产品加工能力较弱。虽然非洲从20世纪60年代独立以来就开启了工业化探索征程,但成效并不显著。三是非洲农产品商品化率不高,且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无疑会阻碍商品价值增值和出口。四是非洲农产品的货源渠道单一且不稳定,非洲高品质农产品长期被欧美把控。 

流通端问题

一是我国对非洲农产品所实施的进口关税普遍偏高。我国除了对非洲33个最不发达国家97%税目输华产品提供零关税待遇外,对其余非洲国家采用的关税为较高的最惠国关税税率、普通关税税率或暂定税率等。二是我国对非洲农产品进口市场准入门槛较高,相关产品必须通过检验检疫准入程序方可获得进口许可。比如,根据《首次进口需风险分析的植物源性食品及已有输华贸易的国家或地区目录》,我国首次进口需风险分析的植物源性食品共425种,其中涉及的非洲国家仅包括埃塞俄比亚、埃及、南非、加纳等30多个国家,产品也仅仅覆盖咖啡豆、可可豆、芝麻等39种。三是部分非洲农产品面临着我国非自动进口许可证制度的限制,主要包括进口配额许可证及关税配额制度。

需求端问题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正处于消费升级阶段,消费者对优质咖啡、可可、腰果等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但是,当前无论在实体店还是线上购物平台,可供选购的非洲优质农产品较少,在我国鲜为人知。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我国消费者对非洲优质农产品缺乏了解,如南非红酒、肯尼亚鲜花等。二是非洲咖啡豆、可可、腰果、干辣椒等高品质农产品尚未形成从品质到品牌的跨越,在较短时间内无法像比利时巧克力、荷兰奶粉等产品形成产地和商品粘合之后的品牌效应。三是我国对非洲农产品进口的营销模式较为单一,尚未形成完善的营销体系。 

三、数字技术对进口农产品流通体系影响分析

3.1创新农产品流通渠道

促进进口农产品网络信息平台的发展 

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以大数据平台为载体的渠道变革为我国进口农产品传统的直线式流通链条提供了统一的农产品信息化平台。进口农产品信息化平台利用信息技术可将生产主体与市场主体相连接,整合农产品流通全流程数据,形成生产端、需求端、配送端综合运用。商家可通过进口农产品信息化平台预测消费者需求,根据结果选择进口农产品种植、仓储、运输等服务,从而缓解农产品供需信息不对称问题。

 保障进口农产品流通渠道系统的安全  

区块链技术可以对农产品整个流通过程的信息进行采集融合、处理,实现全节点、全方位、可溯源的动态追踪。当进口农产品出现质量安全问题,通过特定的进口农产品流通渠道系统可快速追溯问题源头,并发出预警信息,使得进口农产品溯源得到保障。

创新农产品交易模式

数字信息技术消除了交易主体的时间与空间限制,交易主体可随时进行交流、交易和支付,极大地提升了农产品交易效率与此同时,数字技术的应用刺激了多元营销模式的出现,虚拟商店直播带货新型营销模式有效的衔接进口农产品流通的线上和线下渠道,通过可视化直播平台可直接向消费者展示农产品,能有效破解消费者对进口农产品质量存疑、品质缺乏信任等痛点。

 

3.2 实现农产品信息共享

大数据、互联网的发展让农产品流通合作组织实现了网络化经营,加强了供销社区域集团网内的各供销社的联系,实现了进口农产品信息的即时共享。在数字化转型中,进口农产品合作组织可以获取最新的技术信息

 

3.3 优化农产品物流仓储

优化农产品物流运输路径

在传统农产品运输中,产品运输路线主要由运输人员根据自己的经验选择运输路线,易导致运输路线错误与运输时长增加;利用电子地图、交通数据等,根据每条道路的交通情况,计算出不同线路运输时间,为进口农产品物流提供最优的运输路线,可有效优化国内车辆调度配置。在货物运输过程中,仓储、配送、车辆跟踪都会产生海量数据,利用大数据收集与信息技术分析处理功能对各环节数据进行分类与整合,可以满足物流主体对每个节点的信息需求。

提高农产品仓储效率

优化农产品仓储布局。众多仓储企业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建立自己的仓库,造成了部分地区仓储大量剩余或仓储能力不足的两极分化局面,降低了物流效率。基于大数据以及数字化的背景下,利用大数据聚类分析算法分析产品之间的关联度,再利用数据库等大数据技术分析出农产品仓储选址,有利于进口农产品仓储的有效配置优化仓储库存结构。数字化、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仓储管理的重要支柱,视频识别、定位系统等可实时捕捉货物状态,这些技术的使用可实现农产品仓储的可视化管理,便于相关人员科学选择库存的调拨方式,合理布局库存。利用传感器及智能化系统重点监控农产品仓储中的温度、湿度等参数,进行智能化的提示和调整,可极大地节约库存管理的成本。

 

四、数字化背景下进口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建议

4.1 加快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一方面,应加大信息网络设施、实现通信网络的互联互通与全方位扩容升级。另一方面,随着新一代电子商务模式的落地,应深入推进全程可控的进口农产品智慧冷链物流建设。将数字技术嵌入物流运输体系与物流仓储配送中心,打通进口农产品物流首末一公里。最后,为确保进口农产品数字交易的安全有效进行,需完善交易过程中的支付体系、征信体系与网络安全监管体系,并建设相应的风险控制数据库与信用担保系统。


4.2 打造农产品智慧流通产业链

基于数字化背景,借助新型数字技术对农产品流通各环节的海量数据进行采集、筛选、分析、整合,重塑数字化、智能化的进口农产品流通链条,畅通进口农产品上下行渠道。在进口农产品生产要素采购环节,利用大数据择对进口农产品生产要素的价格、品牌、售后服务等进行比较筛选,选出优质产品供应商;在加工包装等环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学习与推理规划可缩短人工劳作时长提升进口农产品流通效率;在物流运输环节,加入区块链技术可避免信息泄露和追溯目标货物物流信息,利用全渠道智能监控可实时保证产品正常运输配送;在进口农产品营销环节,提供个性化的营销服务,线上线下相结合,增强与天猫、美团优选、橙心优选等平台的合作力度。


4.3 加大数字人才培养力度

应注重吸纳具有流通管理与数字化素养的跨界人才,同时高校与企业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相融通,提升教学质量。打通数字人才向新时代农业领域的流通壁垒。

4.4 优化农产品流通环境

畅通农产品流通的上下行离不开良好的流通环境,必须从完善法规制度建设、强化市场监督推进农产品流通环境的持续改善。要完善法规制度建设。各区域部门应因地制宜,建立常态化的市场准入机制,加网络空间的安全治理,完善进口农产品流通的质量安全溯源体系,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要强化市场监督。一方面,在保证流通主体间信息共享真实有效的同时,要实现与流通企业的数据对接,提高监管的效率与时效;另一方面,需建立健全农产品流通信用评价体系,互联网金融安全监管体系和物流企业诚信体系,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文献来源:

【1】Willy Marcel Ndayitwayeko;Patrice Ndimanya Dynamics of Tea Trade Competitiveness in EAC: Evidence from Tea Exports of Burundi  [J]
.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15.

【2】杨军,杨文倩,李明,王晓兵.中非农产品贸易结构变化趋势、比较优势及互补性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2(03):44-52+67.
【3】张海森,谢杰.中国—非洲农产品贸易的决定因素与潜力——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1(03):45-51.DOI:10.13510/j.cnki.jit.2011.03.004.
【4】刘林青,周潞.非洲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及与中国贸易互补性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0(04):40-48.DOI:10.13510/j.cnki.jit.2010.04.008.
【5】孙东升,刘合光,周爱莲.中非农产品贸易的结构与特征[J].中国农村经济,2007(11):15-25.
友情链接:superova group南非版
浙ICP备17030177号
Copyright Notice © 2004 - 2018 zhongfeiq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