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国际商报报道
巨石集团在北非打造全球玻纤供应链高地、正泰集团投建埃及光伏项目、浙江天时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投建运营贝宁中国经济贸易发展中心……细数《浙商在非洲》2023浙商对非经贸合作入选案例不难发现,伴随中非经贸合作的不断深化,浙商走进非洲的步伐更趋稳健,涌现出越来越多推动双边经贸高质量发展的优秀项目。
在日前于杭州举办的2023中非经贸西湖论坛暨第二届浙商对非经贸合作论坛上,浙江工商大学校长王永贵指出,今年是浙江“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20年来,浙江对非贸易投资快速发展,合作模式日趋成熟。近3年,浙江对非年均贸易额都超过300亿美元,进出口商品结构日益多元化。
浙商的新“非跃”正是中国对非投资领域不断拓展、投资主体更趋多元的生动诠释。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以及中国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引领下,中非合作不断开辟新方向。中国持续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对非直接投资流量累计超300亿美元,已成为非洲第四大投资来源国。
标本兼治打痛点
在双边共赢合作中,中国已成为促进非洲产业链发展转型的重要力量。
近十余年来,非洲产业多元化虽取得了一定发展,但非洲仍是世界上经济多元化程度最低的地区之一,其参与全球产业链主要以自然资源和农产品出口供其他国家进一步加工。产业链转型升级是非洲实现《2063年议程》的重要路径。尽管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以及巨大的消费潜力,但非洲产业链发展转型仍面临技术、资金、人才等高级生产要素自我供给能力不足;复杂多变的营商环境降低投资吸引力;国家、区域间产业链联系脆弱,市场分割且流通成本高;产品质量管理与标准协调不足等众多挑战。
在非洲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国一直予以坚定支持并愿做同行者。日前发布的《中国企业投资非洲报告(2023)》指出,在“一带一路”倡议、中非合作论坛等指导下,中非产业链合作通过产业对接与产能合作、工业园区与产业投资、基础设施与产业基础、技术转移与人才培养、需求拉动与供给推动、制度创新与实践探索六大模式助力非洲产业链发展转型。与此同时,作为中非产业链合作的重要参与者,着眼于非洲发展转型的难点痛点,中国企业积极投身于非洲产业链强基础、锻长板、补短板、填空白等实践之中,投资涵盖北部非洲、东部非洲、南部非洲、西部非洲、中部非洲五大区域,涉及农业、能矿业、制造业、数字经济、医药、物流、基础设施等诸多领域,为非洲产业链发展转型作出了突出贡献。
优势互补重实践
从“十大合作计划”“八大行动”到“九项工程”,在与时俱进的合作政策推动下,中非产业链合作不断探索积累经验。
报告指出,在中国促进非洲产业链发展转型的现有合作模式与行动中,中非产能合作以比较优势和国际分工为基础,既符合中国产业升级的需要,又满足了非洲国家工业化、城市化、一体化的迫切需求,助力非洲产业链发展转型、提升自主发展能力。
在工业园区与产业投资方面,中非经贸园区和各类产业园区数量不断增加,业务范围日趋多元,为中国对非投资提供了重要载体,并支持和引导园区企业建立非洲各产品全产业链体系。中非经贸园区和各类产业园区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非洲的“造血”功能,为园区所在国疫后经济恢复、提升工业化水平和出口创汇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基础设施合作是中非合作中的优先领域,为改善非洲投资环境、强化非洲产业基础、促进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目前,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从早期的房屋、道路、桥梁建设向水利水电、石化、电信、建材、供水、农业等领域不断拓展。
技术短缺是非洲实现产业链发展需要突破的重要瓶颈之一。在中非发展合作中,技术转移以技术援助、知识转移、知识共享等不同的形式存在,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创建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中非创新合作中心等一批高水平联合实验室,建立多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现阶段,中非已搭建了不少技术转移的重要平台。此外,中国对非投资也带动企业向当地市场进行技术转移,技术溢出效应明显。中国还大力支持非洲教育发展,推动人才培养。
在需求拉动与供给推动方面,中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将促进中非基于双边供需进行良性互动,进一步加强双边产业链的融合对接。报告指出,一方面,中国和非洲在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匹配度高、协同性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充分激发中国市场潜能,非洲国家将从中国多样化进口趋势及潜在消费市场中获益;另一方面,中国优势产能向非转移以及为非洲企业在中国市场创造差异化的竞争机会,将助推非洲产品升级和产业升级,在提升供给能力的同时打造高附加值以及极具本国特色的产品。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立足长远,在考虑非洲现实情况,结合双方在资源禀赋、经济结构、产业发展等领域的互补性评估的基础上深度整合优质资源,围绕中非经贸合作交流长效机制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和底层实践,不断破解中非合作中的痛点、堵点问题,助推中非合作提质升级。